站点图标 Linux-技术共享

《我不是潘金莲》中那些你不知道的细节和隐喻

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我不是潘金莲》中传统文化的展现和隐喻表达的文章,冯小刚导演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充分运用了电影构图、传统文化和隐喻性方式来讲述故事以及表现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本部影片中,最令人惊叹的,我想是构图之美。

  摘    要: 由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影片讲述了农村淳朴的妇女李雪莲因与丈夫假离婚而引发的上访告状的故事。电影影像中最深刻的莫过于采用的圆形放映技术。当然圆形画幅与方形画幅的运用是具有开创性的,与导演对影片内容的隐喻性表达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交相呼应。故事和镜头都带有讽刺性意味,洞察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具中国特色。

  关键词: 《我不是潘金莲》; 构图; 传统文化; 隐喻性表达;

  一、引言

电影是一种活动的影像,它的画面时刻处在运动之中,电影构图通过每一帧的布局和安排都透露着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韵味。冯小刚导演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充分运用了电影构图、传统文化和隐喻性方式来讲述故事以及表现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本部影片中,最令人惊叹的,我想是构图之美。

二、《我不是潘金莲》的构图之美——方圆之道

  (一)圆形构图的意味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下,引申为:圆融、圆和。因为中国以和谐为美,中和是我们的特有文化精髓。这早已是当今社会人们的处世之道。比如大部分影片都是圆形结构呈像,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运用传统概念呈现出来。意味着所有人对待李雪莲的事情,都是人情社会上常见的圆滑处理方式。

《我不是潘金莲》运用圆形画幅,圆形画幅运用观众偷窥的视角,每个人都有一种偷窥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观众坐在电影院中窥视着李雪莲的故事,而影片中的人却看不见荧幕外的人。而运用圆形画幅也符合故事中江南水乡的环境,圆形画幅类似于传统文化中的团扇,文化底蕴扑面而来。冯小刚导演第一次突破性地用这种镜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县长郑众与市长秘书探讨如何处理李雪莲时,前景一样是拱形的圆;还有当第一次李雪莲告诉完首长自己的官司后,到庙里拜菩萨,突然发觉自己仍有冤屈,当时镜头又运用了一个圆形前景,除了这是一个由正到圆的屏幕衔接,同样也是一个李雪莲又要回到人情社会里处世之道中的镜头。

 (二)方形构图的意味

方是与圆相对应的,我想在影片中的意味是正义、正道。北京是首都,是我们正的代表。而正又意味着公正。同时方形代表了约束性、规则。

李雪莲一到北京,立马转换成了方形屏幕。包括李雪莲与赵大头在北京饭店食堂里吃晚饭时,前景就是正方形的玻璃,映照着两人在屋内吃饭的场景。还有县长与法院院长王公道以及法院庭长贾聪明处理李雪莲事情在办公室的谈话时,整个还是圆形屏幕,可县长身后的后景正是一个正方形的窗户,这是极具讽刺意味。因为他们都在为保个人的官职、利益。

影片结尾,市长马文彬与县长郑众谈话时,背景是一道道由正方形把圆形围在其中的门。两人一道道的从当中穿过。并且两人的对话是市长劝诫县长要多为人民服务等正能量话语,也是全片的升华。而此时的屏幕也是正方形。这个镜头意味着导演发出的美好愿景以及散发的正能量,还有在我们的社会中正终究会战胜人情社会中那些不良的处世之道——圆滑,从而能够依法办事。

(三)长方形画幅的意味

电影的正常画幅大多数都是横长方形的画幅,影片最后由方形和圆形画幅回归到了观众所熟悉的长方形画幅,这不仅体现了李雪莲回归到了正常生活的剧情走向,也把观众从一个窥视者的角度拉回到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视角。让观众重新去审视电影的剧情和含义。

总的来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构图是中国电影的突破,冯小刚导演曾提到过,圆形镜头是受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妈咪》启发。不论是方形和圆形构图,还是影片结尾回到观众所熟知的长方形画幅,都是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体现。

 三、《我不是潘金莲》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

  (一)场景中的传统文化

本部影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进去,当然这是合乎情理、合乎剧情的。因为本身电影主题就是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下的社会百态,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

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河南,而在电影中故事的地点则改为了江南水乡,展现了江南的美景。圆形屏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圆形水墨画的裱框,而且片中个个景色都能定格为一幅幅水墨画,景色很有意境,如片中场景基本上都是中国古典建筑,拱桥、房屋,就连收费站都是古代式的建筑模样。当然片中的场景也都是传统文化,有古代文物学堂等,就连前景、背景也都表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吃饭的场所,背景是孔子像;李雪莲在法庭上,前景是门挂牌上写着书法——和为贵;赵大头送给李雪莲的毛笔字为福等。还有京剧《三岔口》表演场面的出现。

 (二)配乐中的传统文化

《我不是潘金莲》配乐方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如琵琶、鼓声以及京剧唱腔等,运用了中国传统特色的民族音乐《龙鼓》中的《篆音》,别具中国民族特色魅力。当然了影片剧情就是以中国历史女性潘金莲为题为由而创作的,影片开头就交待了出来。影片的讲述方式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说书形式,由贴画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传统故事引出本片,作为第三视角的叙述人叙述本片的故事,有一种距离很久远的故事感和历史感。

 (三)剧情中的传统文化

《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名就是来源于历史故事中的潘金莲,影片也是由于李雪莲的前夫秦玉河说了一句“你叫李雪莲是吧,我看你是潘金莲”开始,引起了李雪莲上访告状的十多年的故事;还有剧情内容和台词上也是频频提及中国传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法院院长王公道对县长郑众说,李雪莲十多年的上访告状使她都变成三个人了,“我们以为她是小白菜,她前夫秦玉河说她是潘金莲,她自己认为自己是窦娥……”电影画面上也打出了这三个历史人物的名字;王公道还接着说“她这一告就是十年,一直修炼,都修炼成白娘子了……”

四、《我不是潘金莲》的隐喻性表达

  (一)色调和光线的呈现

电影的色调随着影片内容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环境的变迁,也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来转变。《我不是潘金莲》中为了符合江南水乡的环境和主题内容,影片以墨绿色为主,偏暗沉,也反映了李雪莲冤屈的心境;但是一到北京的色调就会以亮黄色为主,一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二是展现了北京作为首都的正义、严肃的含义。

全片因涉及社会题材以及故事情节的原因,全片的光线也是偏暗沉,多以大雨、雪来表现事件场景、人物内心等。如李雪莲去上访,夜晚下起了大雨;李雪莲得知赵大头欺骗自己后,屋外大雪覆盖,李雪莲踩着大雪离开。但不得不说,剧情一到北京,不仅是圆形屏幕转换成方形屏幕,光度也由暗转为明亮起来,这象征着正义、希望之光。如全片最后市长回去整顿风气,场面就是太阳闪闪发亮的镜头。

 (二)镜头的讽刺性表达

镜头是电影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镜头是构成影片的基本单位。《我不是潘金莲》中镜头内容的运用充分地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内核以及表达了导演的艺术思想。

影片开篇有一个法庭的场景,三位法官坐在上面,而李雪莲坐在左侧,画幅外没出现的是秦玉河的律师则坐在右边,从门外进来一个证人。整个场景非常像中国古代的公堂,从拍摄手法上让人想起《罗生门》里审讯犯人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在李雪莲逃跑后,县长怀着忐忑的心去河边见市长的场景。前景是树杈构成,树杈呈一个手比2的造型,也像一个手比Yes的造型,带有黑色幽默和讽刺的表达方式去看待这两个官员。

片中,导演通过镜头也呈现了中国特有的酒桌文化,如法院的官员给老院长过金婚和退休的宴席上,就把中国的酒桌上的人情世故和溜须拍马展现得淋漓尽致;片中还有李雪莲被请去喝茶,这个镜头也是表达出了喝茶在中国的独特含义。这一系列的镜头都是对中国社会的呈现和对其的讽刺,都是具有隐喻性的含义。

 (三)时代和社会的反映

《我不是潘金莲》中故事是以李雪莲为一条主线,在这上访十多年之间,县长郑众、市长马文彬、法院院长王公道、庭长贾聪明、赵大头、市长秘书、前县长、省长和杀猪的邻居等,都各有心思、各怀私利来阻止李雪莲上访。这些官员的百态正是现实的体现,冯小刚导演还说过,片中的几个男人才是主角。

电影开篇李雪莲去找在法院工作的王公道帮忙打官司,就论起了自己和王公道的亲戚关系;之后王公道去求上访了十多年的李雪莲放弃去北京告状的念头,也和李雪莲论起了亲戚关系,虽然亲戚关系相隔很远,但也足以看出了在中国乡村传统熟人圈子中沾亲带故的重要性。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讲《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中提到,中国的传统社会不是靠法理来治理的,而是靠人伦。法律是写在纸面上的,伦理是内嵌在人心里的。在中国,农村尤其如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雪莲角色的出现是中国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重要体现。

电影结尾,李雪莲想上吊自杀,范伟饰演的看果园的人,却不管她人的死活,只在意自己的利益。这虽是非常幽默的表达,但同时它十分讽刺我们中国老百姓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片中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李雪莲的话语和行为引起人们发笑,这是基于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观众会产生一种荣耀,认为自己超越了主角以及主角的行为是愚蠢的心理进而产生的笑料。还有一些由情节意外引发的笑料。影片是极具讽刺的黑色幽默,也是独有的冯氏幽默。

最后,涉及了计划生育以及二胎问题,这无疑是时代特有的伤痛。这部电影的出现代表了我们电影题材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的进步。

 五、结语

影片中所运用的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都是形式服务内容的体现,通过传统文化来展现和暗喻中国社会特有的景象,是本片进行的良好的探索,也是代表了中国电影的进步。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