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江干区笕(jiǎn)桥街道,保留着抗战时期一所特殊学校的遗址,绿树掩映着精致的欧式建筑,环境优美。一块醒目的纪念碑上书金色大字,“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上方的黑字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这里是一个英烈辈出的地方。曾有一句最悲壮的校训,也刻在一方石碑上,“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笕桥中央航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南京中央军校航空队,1931年12月迁至杭州笕桥,次年改为中央航空学校。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航校曾两度迁址,直至战争胜利后又迁回杭州。
资料显示,在抗战时期,中央航校共有4300余名空军将士以身殉国。其中有17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先后在杭州笕桥航校学习、训练,又与日寇作战,为国殉难。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航校校训
从军事角度来说,当年中央航校选址杭州笕桥并不是最佳选择。优点在于交通便利,学员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一旦发生战事,可以迅速支援上海和南京等地;同样,杭州离上海等地的日本空军基地太近,容易遭到空袭。
航校选址笕桥是蒋介石亲自拍板,希望其家乡浙江的学子们踊跃报名。
用今天的话说,进入笕桥航校的飞行员大都是“高富帅”,其中不乏名门望族子弟,有的毕业于顶尖学府,有的是归国华侨。
航校的学生军
航校的教练机购自美国,顾问也是美国人。最初的飞行员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选拔,随着战事的扩大,后来面向全国招生。具有高级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8-24周岁、体格达标者均可报名。
空军飞行员的培养非常严格,淘汰率很高,能毕业的都是其中佼佼者。毕业的飞行员被称为“飞将军”。
当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里有“四大金刚”之说,分别是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个个战绩辉煌,他们都毕业于笕桥航校,参加了80年前那场著名的“8.14空战”。
航校旧址一角
保卫笕桥机场的那场空战,中国空军的表现可以用完美形容,让杭州笕桥这个千年古镇一战成名。
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下午,日本空军18架飞机分为两批直扑杭州,企图空袭笕桥机场。国军第四空军大队刚从河南周家口调防杭州笕桥,刚落地就发现敌机来犯。大队长高志航立即率队紧急起飞迎敌,甚至来不及加油。
空战在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中进行,能见度极差。作为教官的高志航驾机穿过云层,率先发现一架敌机,迅速逼近开火,将其击落。紧接着又与三架敌机周旋,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抢占了有利方位,又击落一架敌机。
与此同时,第21中队中队长李桂丹和战友们也咬住了两架敌机,击落其中一架,另一架敌机被击伤,在返航途中坠毁。
持续四个小时的激战,中国空军以4:0大获全胜,在空战中无一伤亡。但四大队飞行员刘树藩的座机燃油耗尽,在野外迫降时头部受伤,送至杭州广济医院后,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笕桥空战大捷当天就上了杭州的报纸。消息传开,举国振奋,高志航获得“空军战神”的美誉。
高志航
日军不甘心失败,于8月15日再次派飞机进犯杭州,结果还是铩羽而归。高志航近距离压制一架敌机,却没有开火,想迫使敌机降落。日军飞行员被逼得掏出手枪射击,高志航手臂受伤。
1937年11月21日,日军飞机突袭周口机场,来自辽宁通化(今吉林通化)的王牌飞行员高志航在战斗中牺牲,年仅30岁。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总共击落了5架敌机。
继任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的李桂丹也来自东北的辽宁新民。1938年2月18日的武汉空战中,24岁的李桂丹一个人击落三架敌机,自己也牺牲了。他的空军生涯里总共击落了8架敌机。
林徽因弟弟林恒是笕桥英雄
同为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刘粹刚来自安徽宿州,战绩最厉害,前后打下了11架日机。1937年10月25日,刘粹刚支援忻口战役时,因燃油耗尽,在迫降时牺牲,时年24岁;另一位“金刚”、四川芦山人乐以琴,总共击落日机8架,在 1937年12月的南京空战中牺牲,时年23岁。
血与火的抗日战场,用极快的速度吞噬着抗日军民的生命。来自笕桥航校的青年们家境优裕,却毅然选择抗日报国,先后有1700人为国牺牲。
笕桥航校的校训“与敌同归于尽”,饱含着那个年代的血泪和悲壮,感召着那些无畏的青年。
有一个名叫陈怀民的空军英雄,同样出自笕桥航校,曾击落4架日机,还击毙了一个日军王牌飞行员。1938年4月29的武汉空战中,年仅22岁的陈怀民驾驶的战机中弹,最后关头,他放弃了跳伞,驾机撞向一架日机,与敌同归于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那天,17架飞机在30万群众的欢呼声中飞过天安门上空,那些飞行员大都是从笕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