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Linux-技术共享

《山河故人》:别把个体当成历史的标本

C1448613643009

中國導演賈樟柯電影《山河故人》獲得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隨後又奪原著劇本獎。不過能否在台上映,還必須看中國電影配額抽籤運氣。以下先帶您認識這部電影。面對《山河故人》這麼巨大的片名,難免會有不知如何下手的迷惑,但是英文片名《Mountains May Depart》則提供了非常清楚的訊息了。
切割,就是為了對比,那是技術。
對比,就是為了雕刻,這是藝術。
中國導演賈樟柯的《山河故人》特意把劇情切割成三段,女主角趙濤飾演的濤兒經歷了1999、2014和2025三個時空,曾經與兩個同齡男人張譯(飾演張晉生)和梁景東(飾演梁子)有著一段平衡不了多久的三角關係。從憧憬到惆悵,從追尋到失落,從擁有到失去,從少女、少婦到半百婦人,四分之一世紀的分合聚散,趙濤的所見所思所感,多了歲月滄桑,多了人生體會,變的,不變的,就在那個時空跨幅下,留了清楚的印痕。


《山河故人》的核心精髓是一股天地無言的洪荒寂寞:紅塵中所有的繁華,終究在時間的長河裡靜靜地流逝去了。 《山河故人》的主場景設定在賈樟柯的老家汾陽,擅長意像敘事的賈樟柯,讓觀眾從古城和黃河訴說著他的生命沉思。
在1999年的時空座標中,古城朱顏不改,卻早已不復當年的要塞或重鎮身價,它見證過的歷史風華,早久與當代兒女無涉無關了。存在,但沒有關連,最多只是個背景。時光悠悠,超越了所有文字的歲月淒涼,只有千年古城才能得見這款風流雲散的況味了。
其次,則是黃河。買了新車的張譯,邀趙濤試車,結果技術生疏的她一下就撞上了「黃河第九道彎」的石碑。河陸交接處,氣象萬千,不管河面是否結冰,亦或河水湯湯,人都變得渺小,說滄海一粟或許誇大了些,卻還真有「天地悠悠」的氣味迎面而來,即將要送走1999年,那個20世紀尾巴年代的男男女女,來不及去想什麼地老天荒,但在賈樟柯心中,這個場景才是他的敘事核心,還記得蘇東坡在他的赤壁賦中寫著:「 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人生都在渴求永遠不變的價值,卻始終抗拒不了時間、地心引力,還有蛻變的人心難料。
《山河故人》描述的是傷感的愛情與親情故事。有兩個愛你的男人,你會選擇有錢的張譯或是沒錢的梁景東?有錢的未必帶來幸福,沒錢的卻註定潦倒一生,賈樟柯在《天注定》中的社會寫實批判何其犀利,卻也讓他的電影過不了官僚的關卡,進不了中國市場。這回他改用了曲筆,透過濤兒的愛情選擇,以及窮富男友的不同際遇,素描了當代的價值觀,也眉批了殘酷的人間現實:貧賤父妻百事哀,確實折煞了諸多英雄好漢;想圖發達的人,不也是得競走後門,險中求富?青春有過的激情與顏色,沒有任何警告,就這樣凋零褪色了。
賈樟柯的厲害在於他用愛情來包裝他的現象批判。張譯為了爭奪愛情,不惜花錢買下礦坑,逐走情敵;一度更想買槍,一切用暴力解決。前者是財團欺凌百姓的社會寫真,卻因包上了一層「情敵報復」的糖衣,有如買到了防彈衣,避開了思想檢查;後者則是私人武力的具體呈現,張譯不曾用槍枝解決私人恩怨,但是浪跡天涯,有家歸不得時,他的小小軍火庫卻是讓他做為海外寓公,唯一賴以安眠的火「藥」了。


失去,則是《山河故人》最誠實的生命告別。至親,只能陪你走過一段人生,纏綿愛情、輝煌事業或者壯麗河山,同樣都只能是,也只會是你一時的伴侶,永遠或者永恆,多數都只是激情時刻的囈語,唯有走過時間長廊,才可以清楚檢視激情時刻的你,即使熱血沸騰,終究血會冷,情會淡,愛會疲乏;也唯有在時光的篩汰下,你才恍然大悟:曾讓你動心的人兒,為什麼這麼快就模糊了身影與輪廓?趙濤的情海波濤不是她個人的特例,而是多數人放在心中,不敢面對的小秘密。
親情,在《山河故人》中同樣有著多元描寫。十歲出頭的兒子,幾年不見,竟然已經不認得親娘了,叫後母「媽咪」可是比叫親娘來得更真切。「血緣」一旦面對「陪伴」的挑戰時,贏了並不可喜,輸了更是最最嗆人的!
同樣地,趙濤告知父親她要嫁人時,父親不置可否,靜靜走到車廂旁抽菸。是的,他不認同女兒的選擇,可是,什麼時代了,父親同意與否,改變得了女兒的心意嗎?十五年後,又有親戚來提親,父親同樣不置可否,女兒的痛,父親清楚,十五年前就已任她自決了,如今多說何益?但亦唯有透過十五年的對比,點滴在心頭的父女感情,看似無言,卻有深層洋流在心頭繞流。


《山河故人》的最後時光設定在2025年的澳洲,十年後的未來科技變化,固然有趣(超薄的平板電腦,有功能強大的翻譯功能,唯獨不能譯出內心曲折),但是黑膠唱片的捲土重來,看似賈樟柯透過音響器材的25年流變介紹流行變遷,實則是要出貫穿三個時空的那首情歌:葉倩文所唱的「珍重」。
初聽時,生命正青春,一切充滿希望;再聽時,鬢已星星,卻想薪火相傳;三度相逢時,董子健飾演的兒子卻只能呢喃唸著:「這歌,我聽過。」記不起來,想不明白,歲月的人生淘洗竟然如此澎湃,如此莫之能禦。
人生小曲,有時庸俗,但是只要擺放得宜,餘韻無窮,「珍重」的副歌反覆高歌著:「不肯不可不忍不捨失去你......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但是三度聞曲的觀眾,不就正好咀嚼了宋朝詞人蔣捷的「虞美人」情境了嗎?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生三階段聽雨,雨聲不曾變,心境全非。賈樟柯不「聽雨」,而是「聽歌」,聲聲入耳,心緒紛飛,雨聲歌聲,情境相似,你就明白這位導演的用心良苦了。
小時候,我們以為生命中一切都不會消逝,以為快樂可以恆久保存,以為愛情可以走到永遠,因此,承諾無足輕重被輕易說出,而單純的我們也就傻傻相信了,信守著以愛為名的誓言。當年歲日益增長,才發現過了保存期限的誓言,終究只是「口號」。
人生做的任何選擇,都無法逃過「分離」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故事橫跨了1999到2025年,敘述女主角沈濤從青春到晚年的故事。沈濤喜愛歌舞,年輕時的她追求者眾,周旋在梁子與晉生的三角習題當中,後來選擇了發展煤礦事業的資本家晉生。電影中導演並沒有花太多篇幅在交代沈濤為何如此選擇,是為錢財,抑或真愛,淡筆掠過,然而從晉生熱烈而略顯粗暴的追求中,已經隱約可見沈濤未來的婚姻狀況。
沈濤是聰明人,卻選擇了財大氣粗的晉生,我認為並不是想告訴我們,女人不應該向金錢靠攏,而是,沈濤選擇了誰並不重要,即使今天選擇了梁子,日後也一樣要面臨分別,選擇哪個男人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分離的必然」。
不眷戀、不挽留,是因為「明白」
電影中有一句話,沈濤說:「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她早已了悟這個道理,與晉生的婚姻並不圓滿,唯一的子嗣也在7歲以後便不復相見,摯愛的親友一一離世,年邁的沈濤身邊的人接連離去,只留下財富以及小狗。從1999到2014年,她的人生並沒有因富有而更加快樂,反而在失去當中,不斷了悟了「人終究會離開」的道理,因此,她不眷戀誰,也不挽留誰。
我認為電影中最感人的片段在描述沈濤從1999到2014的故事,沈濤始終用正向的人生態度在面對生命中的災厄,無論是離婚、梁子去世、失去撫養權、喪親之痛,都只見導演以淡筆勾勒。沈濤默默流下眼淚,沒有反抗運命,沒有激烈爭奪,沒有呼天搶地的悲鳴。
殘破不堪的愛,也完整了我們


生命中每個重要的人,都在我們人生的數線上做了標記,眾人以愛完整了我們,即使有些愛看起來是破碎不堪的,但它終究陪了我們一段時間。快樂、悲傷、憤怒、忌妒夾雜在這些時日,到了最後,只剩下釋然,也只能剩下釋然,無法回追。
神隱少女中的經典台詞:「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在經歷了每一段愛情以後,我們都可以詢問自己,在對方離開以後,我是不是變得更好了? 我們是不是沒有浪費這一場愛。
在山河中相遇,在時間中成為故人
在廣袤的宇宙山河中,我們遇見了彼此,甚至相愛了,相守了一段時間,多麼低的概率,還是遇見了,曾經攜手陪伴,便已經值得。曾經相愛的情人,最後卻只能成為故人,每個人最後都將成為別人生命中的故人,無一例外。
《山河故人》點出了「分離的必然」,沈濤孑然一身,但她始終並未放棄追尋自己的人生,珍惜每個相處的機會。想辦法讓片刻幻化為永恆,而不去貪求永恆的誓言。也許失去對方,失去摯愛,都曾帶給我們無比的疼痛,因為人生中總是有說不清楚的誤會、無法解決的矛盾、無法繼續下去的癥結。愛情走到盡頭時,毫無預警的敲起了喪鐘,即便還深深相愛,卻不再被允許相愛。傷疤難以止痛,更不宜用短暫的麻痺來止痛,因為大夢過後,有可能迎來更巨大的陣痛。
唯一我們可以認知到的是,情感的實相,在了解過後,更珍惜現下陪著你的那個人,也對已然逝去的釋懷。相逢乃是不易,重新整理好過去的回憶,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與完整,繼續與人生中的下一個重要他人相遇。
毫无疑问,贾樟柯是对这个时代有着敏感触觉的人,同时他又有着精确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这都是一个好导演梦寐以求的素质。《小武》《站台》《三峡好人》,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从一个小口切入却映照整个中国当下的野心和能力。所不同的是,《小武》《站台》你还能感受到他对他片中人物结实的爱,而到了他的《三峡好人》,由于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对位关系太过明确,就像影片最后那个在两幢废墟之间走钢丝的人,奇巧精妙,却又岌岌可危,多少就有了点树高易折的征象。
《山河故人》看起来比《三峡好人》更宏大,它三段式的故事基本对应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对中国当下阶层迅速分化的概述,是时代进化过快后两代人的分裂,是欲望与更高欲望之间胜负悬殊,是最后得到后的茫然无助。它显示的是从汾阳到上海再到全球的中国梦,昭示的这一路高歌猛进后的伤痛,以及回头省视时的无路可走。


如果说当下很多电影完全不能挠到现实的痒处的话,当贾樟柯的这部电影则全是痒处。片中的人物都过于典型了,贾樟柯生怕漏掉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每一步,梁景东这个财富重新分配过程中失败者,他只能一辈子成为煤矿工人,还必须得尘肺病,而这一翻天覆地运动中的赢家张译,则必须是煤老板,然后进化为上海风投界的一份子,最后又在2014年的反腐败中仓皇出逃,最后在澳大利亚的豪宅中颓废度日无聊混世。怎么样?是不是中国几十年的各种改天换地各种头条全部集于一身,它与政治局文件、南方系的特稿神同步,你当然得惊叹贾导心怀天下、俯瞰众生的气度,但这种太过准确的描述,未免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他更关心的是这个人代表什么?而不是这个人本身。
但对于电影来说,或者说我的电影观,个人永远比理念更重要。当贾樟柯完全把几个人物当成它对中国时代观察的标本时,你或多或少感到一种不适。爱人与爱抽象的人是不一样的,就像爱正义与在网上喷正义是不一样的。你是爱一个天天在网上分泌正义却在私下对别人具体苦痛毫无察觉的公知?还是现实处境中很有原则但对自由主义毫无认知的普通人,起码我更喜欢后者。我希望看到是一种对个体命运的洞察与真正同情,或者从剧作的角度来说,一个典型人物是不动人的,他起的作用是让他成立,一个典型人物身上那些不属于别人独属于他的东西才能让这个人真正最有活力。坦率的说,我在这部电影看到这样的东西不多。
我看到的是社会新闻里世空见惯的矛盾,是大众集体愤怒和困惑的真人解说版,而影片对具体的人,却是不了解的。说一个具体的例子,赵涛这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她为什么要与梁景冬分手而选择张译,在这部异常清晰只差给每个人贴标签的电影里,却对此语焉不详。这或许是潜意识里一种骑墙,当赵涛被设定为整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受害者时,主创不愿意给她身上增加负面色彩,在贾樟柯的眼睛里,坏的只是时代,而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无关痛痒的泛人道主义,把草根当成政治正确是可以的,但于艺术来说,却是要命的藩篱。赵涛所做的选择,说到底就是一种嫌贫爱富,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但贾樟柯下意识地软化了它。真正的平民,应该直视这个人性里真实,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故事才不只是历史的投影,它也是人性弱点参与创造的悲剧,只有认识到这点,才是更高一层级的悲怆。

看不到人物的真正选择,也就看不出人与时代命运的真正互动,影片能着力也就是那些庄严的征象:烟花在黄河边升起,雷管在冰层里爆炸,播种飞机突然栽下来在女主人公面前轰然巨响,这音量渐次升高的历史之声,向我们宣示着平静生活背后历史深处无法想像的裂缝和震动,他们轰然作响,像命运之钟在寂静的深夜闷声响起。我一直喜欢贾樟柯这种于平常之中见惊雷的锐利,它像禅宗的断喝,让你平生一种清冽。但还是那句话,在整体沙化的剧情土壤上,它能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无趣的脏泥。片中真正让我喜欢的征象,是那个带刀的男孩,穿行在闹市中。他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他惊鸿一瞥,却意象丰润,结实给你一击,却不给你简单化解读的方便法门。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不如我上面所说的《小武》《站台》《三峡好人》,也不如他上一部《天注定》。《天注定》是个故事集,但几个故事特别是王宝强演的那个,却掷地有声,它们如重斧,劈开现实的外衣,露出狰狞却粗壮的肌理,而这部《山河故人》,纵横25年,横贯东西,撒下宏大的网,打捞起来的也就是由两首老歌所勉强粘合起来的肤浅情绪。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