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 al2359(2年前 (2023-02-06))
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34401355@qq.com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 - al2359(2年前 (2023-02-06))
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
我在去年的文章 「QEMU/KVM 虚拟化环境的搭建与使用」 中介绍了如何使用 QEMU/KVM 作为桌面虚拟化软件,其功能对标开源免费的 Oracle VM VirtualBox 以及收费但是用户众多的 VMware Workstation Pro.
虽然我们也可以远程使用 QEMU/KVM,但是使用门槛比较高。而且如果要管理多台服务器,各种命令也比较繁琐。 我们显然需要更易用的软件来管理服务器场景下的虚拟化。
而这篇文章介绍的 Proxmox Virtual Environment(后续简称 PVE),就是一个基于 QEMU/KVM 的虚拟机集群管理平台。
PVE 以 Debian + QEMU/KVM + LXC 为基础进行了深度定制,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善的 Web UI,基本上 95% 的操作都可以直接通过它的 Web UI 完成,但是仍然有些功能只需要使用它的 CLI 完成,或者说需要手动修改一些配置文件。
PVE 完全基于 Linux 世界的各种开源技术,存储技术使用了 LVM(也支持 Ceph/iSCSI/NFS),也支持通过 cloudinit 预配置网络、磁盘扩容、设置 hostname(这其实是 libvirtd 的功能)。 它的文档也比较齐全,而且写得清晰易懂,还包含许多它底层的 QEMU/KVM/CEPH/Cloudinit 等开源技术的内容,对学习 Linux 虚拟化技术也有些帮助。(这里必须喷下 VMware 的文档,真的是写得烂得一批,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PVE 没有 vShpere Hypervisor 跟 Windows Hyper-V 那么成熟、完善、稳定,但是基于 QEMU/KVM 且能够免费使用,很适合 Linux/开源/虚拟化 爱好者折腾。
你可能还听说过 OpenStack,不过这个玩意儿我没接触过,所以这里略过了它。
因为这些原因,我选择了 PVE 作为我的 Homelab 系统。
先贴一张我当前 Homelab 的 PVE 控制台截图,然后就进入正文。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 PVE 集群都跑了些啥,可以瞅一瞅 homelab - ryan4yin/knowledge.
建议直接使用 ventoy 制作一个 U 盘启动盘,把官网下载的 PVE ISO 镜像拷贝进去,即可使用它进行系统安装。 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有:
系统安装好后即可按照提示直接访问其 Web UI,会提示 HTTPS 证书无效,忽略即可。另外还会有一个烦人的 PVE 订阅提示,也可直接忽略(7.2 及以上版本,暂时没找到怎么禁用掉这个提示)。
此外对于国内环境,建议按下面这篇文章配置国内镜像源(提升软件安装速度):
1 2 3 4 5 6 7 |
# 设置 debian 的阿里镜像源 cp /etc/apt/sources.list /etc/apt/sources.list.bak sed -i "s@\(deb\|security\).debian.org@mirrors.aliyun.com@g" /etc/apt/sources.list # 设置 pve 国内镜像源 # https://mirrors.bfsu.edu.cn/help/proxmox/ echo 'deb https://mirrors.bfsu.edu.cn/proxmox/debian buster pve-no-subscription' > /etc/apt/sources.list.d/pve-no-subscription.list |
如果你仅使用单机 PVE,可忽略这一节内容。
将多台 PVE 节点组成一个集群,可以获得很多新玩法,比如虚拟机在多节点间的热迁移。
这个也还挺简单的,首先随便登入一台机器的 Web Console,点击「Datacenter」=>「Cluster」=>「Create Cluster」即可创建一个 PVE 集群。
接着复制「Join Information」中的内容,在其他每台 PVE 节点的 Web Console 页面中,点击「Datacenter」=>「Cluster」=>「Join Cluster」,然后粘贴前面复制的「Join Information」,再输入前面节点的密码,等待大约一分钟,然后刷新页面,PVE 集群即组建完成。
PVE 集群的所有节点是完全平等的,集群组建完成后,登录其中任意一个节点的 Web Console 都可以管理集群中所有节点的资源。
PVE 控制台的使用还挺简单的,多试试基本就会用了。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主要说明下创建虚拟机时一些重要的参数:
上面这些内容,官方有详细文档,能读英文的话可以直接看 Qemu/KVM Virtual Machines - Proxmox WIKI.
完全参照官方文档 Cloud-Init_Support - PVE Docs
注意:下面的几种镜像都分别有自己的坑点,仅 Ubuntu/OpenSUSE 测试通过,其他发行版的 Cloud 镜像都有各种毛病…
一般配 Linux 虚拟机,我们当然希望能在虚拟机启动时,就自动配置好 IP 地址、SSH 密钥、文件系统自动扩容,这样能免去很多手工操作。cloudinit 就是一个能帮你自动完成这些功能的工具,AWS、阿里云等各大云服务厂商都支持这种配置方式,好消息是 PVE 也支持。
下面简单介绍下如何使用 cloudinit 来自动化配置 Linux 虚拟机。
首先 cloudinit 必须使用特殊的系统镜像,下面是几个知名发行版的 Cloud 系统镜像:
注:Debian Cloud Images 的镜像无法使用,其他 ubuntu/opensuse 的 cloud 镜像也各有问题…在后面的常见问题中有简单描述这些问题。
这里评论区有些新内容,指出 cloud image 的各种毛病可能的解决方案,想深入了解请移步评论区。
上述镜像和我们普通虚拟机使用的 ISO 镜像的区别,一是镜像格式不同,二是都自带了 cloud-init/cloud-utils-growpart 等用于自动化配置虚拟机的相关工具。
其名字中的 NoCloud 表示支持 cloudinit NoCloud 数据源——即使用 seed.iso 提供 user-data/meta-data/network-config 配置,PVE 就是使用的这种模式。 而 Openstack 镜像通常也都支持 NoCloud 模式,所以一般也是可以使用的。
以 ubuntu 的 cloudimg 镜像为例,下载好镜像后,首先创建虚拟机,并以导入的磁盘为该虚拟机的硬盘,命令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创建新虚拟机 qm create 9000 --name ubuntu-bionic-template --memory 2048 --net0 virtio,bridge=vmbr0 # 将下载好的 img/qcow2 镜像导入为新虚拟机的硬盘 qm importdisk 9000 ubuntu-20.10-server-cloudimg-amd64.img local-lvm # 通过 scsi 方式,将导入的硬盘挂载到虚拟机上 qm set 9000 --scsihw virtio-scsi-pci --scsi0 local-lvm:vm-9000-disk-0 # qcow2 镜像默认仅 2G 大小,需要手动扩容到 32G,否则虚拟机启动会报错 qm resize 9000 scsi0 32G |
然后创建挂载 cloud-init 的 seed.iso,修改启动项以及其他:
1 2 3 4 5 6 |
# 创建一个 cloud-init 需要使用的 CDROM 盘(sr0) qm set 9000 --ide2 local-lvm:cloudinit # 设置系统引导盘 qm set 9000 --boot c --bootdisk scsi0 # 设置 serial0 为显示终端,很多云镜像都需要这个。 qm set 9000 --serial0 socket --vga serial0 |
上面的工作都完成后,还需要做一些后续配置
接下来就可以从这个模板虚拟机,克隆各类新虚拟机了~
其他 cloudinit 相关文档:
CentOS/Ubuntu/Debian 提供的 Cloud 镜像,都自带了 cloud-utils-growpart 这个组件,可以实现在扩容物理硬盘时,自动调整 Linux 的分区大小。
因此需要扩容虚拟机时,直接通过 UI 面板/命令行扩容虚拟机的硬盘即可, Linux 的分区会被 cloud-utils-growpart 自动扩容。
PVE 可通过如下命令进行磁盘扩容:
1 2 3 |
# 将 id 为 9000 的虚拟机的 scsi0 磁盘,扩容到 32G # 请自行修改虚拟机 ID 与磁盘大小,注意仅支持扩容!不能缩容。 qm resize 9000 scsi0 32G |
而其他非 Cloud 镜像,则需要在扩容磁盘后再进入虚拟机手动扩容分区跟磁盘,具体命令就不介绍了,请自行查阅相关文档吧。
因为这个方便的特性,也为了减少虚拟化的开销,Cloud 镜像默认是不使用 LVM 逻辑分区的。 LVM 逻辑分区虽然方便,但是它对物理机的作用更大些。虚拟机因为本身就能动态扩容“物理硬盘”的大小,基本不用不到 LVM。
还有一点,就是虚拟机通常只需要一个根分区就行,尤其是归 openstack/kubernetes 管的虚拟机。 只有在使用分布式存储之类的场景下,数据需要独立存储,才需要用到额外的分区(/data 之类的)。 一般只有物理机,才需要像网上很多文章提的那样,为 /boot / /home 去单独分区。 而且现在大家都用 SSD 了,物理机这样做分区的都少了,比如我个人电脑,就是一个 / 分区打天下。。。
必须要命令行操作
先通过 scp 将 qcow2 传输到 PVE 上,然后命令行使用如下命令导入镜像:
1 2 3 4 |
# 命令格式 qm importdisk <vmid> <source> <storage> # 示例 qm importdisk 201 vm-201-disk-1.qcow2 local-lvm |
导入完成后,在 WebUI 界面的左侧会看到多了一个「未使用的磁盘 0」, 现在新建一台新虚拟机,然后删除掉默认的磁盘(分离+删除,要两步),然后挂载这个「未使用的磁盘 0」就大功告成了。
PVE 的 shutdown 功能依赖 qemu-guest-agent,对于还没有安装 qemu-guest-agent 的任何主机,或者已经卡死无响应的虚拟机,千万不要点 shutdown 按钮,因为一定会卡住很久,最后失败!
shutdown 卡住的解决办法:手动在下方的「Tasks」面板中双击卡住的「Shutdown」操作,然后点击「stop」停止该操作。
该如何关闭这类没有 qemu-guest-agent 或者已经卡死无响应的主机?答案是使用 stop!
PVE 虚拟机卡在 BIOS 系统引导这一步,无法启动,也无法 stop!
解决方法:手动删除掉 lockfile: /var/lock/qemu-server/lock-xxx.conf
因为虚拟机还卡在 BIOS 引导这一步,删除掉 lockfile 再关闭虚拟机并不会导致数据丢失。
将多个节点组成一个 PVE Cluster 是很自然的一个选择,它能提供虚拟机热迁移(同 CPU 供应商)、统一管理面板等非常方便的功能。 但是这会带来集群级别的高可用问题。
根据官方文档 Cluster_Manager - Proxmox,如果你需要容忍一定数量的节点宕机,PVE Cluster 至少需要三台主机(这跟 Etcd 一样,大概是 Raft 共识算法的要求),并且所有节点的 PVE 版本要完全一致。
那么如果个别节点出了问题,无法修复,该如何将它踢出集群呢?
如果需要踢出的节点仍然处于可用状态,而且在线节点占比超过 50%,则修改流程如下:
如果你的集群只有 2 个节点,或者有超过 3 个节点但是宕机节点数不低于 50%,那出于数据一致性要求 Raft 算法会禁止更新集群数据,上面的流程就走不通了。如果你直接走上面的流程,它会报错 cluster not ready - no quorum? 这时需要首先修改配置,使剩下的节点重新达成一致。其实就是修改选主节点时的投票数。
对于 2 个节点但挂掉 1 个的情况,首先执行如下指令允许当前节点自己选主:
1 2 3 4 |
# 设置只需要 1 票就能当前主节点 # 潜在问题是可能有些集群元数据只在损坏节点上有,这么改会导致这些数据丢失,从而造成一些问题。 # 安全起见,建议在修复集群后,再重启一遍节点... pvecm expected 1 |
现在 quorum 就已经恢复了,可以走前面给出的节点移除流程。
如果节点已经删除,但是 Web GUI 上仍然显示有被删除的节点,可以在集群的所有剩余节点上,手动删除掉 /etc/pve/nodes/node-name/ 文件夹,即可从集群中彻底删除该节点的数据,注意千万别删错了,不然就尴尬了…
如果 corosync 完全无法启动,上面给出的命令也会修改选主投票参数也会失败,这时可以直接手动修改 /etc/corosync/corosync.conf 删除掉有问题的节点对应的配置,调低 expceted 投票数,使 corosync 能正常启动,再执行前述操作。
现象:
问题原因很明显了,Ubuntu 根本没有为 cloud image 预置 usb 内核模块,所以才有这个问题…
进一步搜索发现这个帖子: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buntu’s amd64-disk-kvm.img and the regular amd64.img cloud images?,解答了我的疑惑。
原因是,我使用了 ubuntu 为 cloud 环境做了精简的 kvm 内核,非常轻量,但是缺少 usb 等常用内核模块。
对于 NAS 外接存储这个场景,我应该使用不以 kvm 结尾的 ubuntu cloud image,换了个基础镜像后问题就解决了~
debian 的 cloud 镜像根本没法用,建议避免使用它。
被用做模板的虚拟机可以正常启动,但是克隆的虚拟机就卡住了。
可能的原因:
有如下几种可能:
如前所述,pve 的 cloudinit 配置会在启动时尝试将虚拟机 hostname 修改为与虚拟机一致,这导致手动修改无法生效无效。
解决方法:从旧的虚拟机克隆一个新虚拟机,将新虚拟机名称设为你期望的 hostname,然后删除旧虚拟机,启动新克隆的虚拟机,即完成了 hostname 重命名。
社区相关帖子:https://forum.proxmox.com/threads/host-key-verification-failed-when-migrate.41666/
这通常是因为节点增删,或者不小心动到了 ~/.ssh/known_hosts 文件,导致的问题。
可以通过手动在每台节点上执行如下命令解决:
1 |
ssh -o 'HostKeyAlias=<Target node Name>' root@<Target node IP> |
注意将上述命令中的 Target node Name> 改为节点名称,将 <Target node IP> 改为节点 IP 地址。
在 Linux 虚拟机中运行如下命令:
1 |
egrep '(vmx|svm)' --color=always /proc/cpuinfo |
有输出则说明此虚拟机本身也支持 vmx/svm 虚拟化指令集(vmx 是 intel 指令集,svm 是 amd 的指令集)。
如果没有任何输出,说明此虚拟机不支持嵌套虚拟机,无法在其内部运行 Hyper-V 或者 kvm 虚拟化程序。
一般来说 PVE 宿主机默认就会启用嵌套虚拟化功能,可通过如下指令验证:
1 2 3 4 |
# intel 用这个命令,输出 Y 则表示启用了嵌套虚拟化 cat /sys/module/kvm_intel/parameters/nested # amd 用如下指令,输出 1 则表示启用了嵌套虚拟化 cat /sys/module/kvm_amd/parameters/nested |
如果输出不是 Y/1,则需要手动启用嵌套虚拟化功能。
如果是 intel cpu,需要使用如下命令启用嵌套虚拟化功能:
1 2 3 4 5 6 7 8 |
## 1. 关闭所有虚拟机,并卸载 kvm_intel 内核模块 sudo modprobe -r kvm_intel ## 2. 启用嵌套虚拟化功能 sudo modprobe kvm_intel nested=1 ## 3. 保存配置,使嵌套虚拟化功能在重启后自动启用 cat <<EOF | sudo tee /etc/modprobe.d/kvm.conf options kvm_intel nested=1 EOF |
如果是 amd cpu,则应使用如下命令启用嵌套虚拟化功能:
1 2 3 4 5 6 7 8 |
## 1. 关闭所有虚拟机,并卸载 kvm_intel 内核模块 sudo modprobe -r kvm_amd ## 2. 启用嵌套虚拟化功能 sudo modprobe kvm_amd nested=1 ## 3. 保存配置,使嵌套虚拟化功能在重启后自动启用 cat <<EOF | sudo tee /etc/modprobe.d/kvm.conf options kvm_amd nested=1 EOF |
上面这么一堆操作后,宿主机就已经启用了嵌套虚拟化,但是虚拟机内部却仍然不一定能有虚拟化指令集。
根本原因是 PVE 默认使用 kvm64 这种虚拟化的 CPU 类型,它不支持 vmx/svm 指令集!将虚拟机的 CPU 类型改为 host,然后重启虚拟机,问题就解决了。
PVE 自动创建的备份,默认都只会保存到本机的 local 分区中,那万一机器出了问题,很可能备份就一起丢了。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就需要做多机备份,或者将数据统一备份到另一个 NAS 系统。
我考虑了如下几个备份方案:
如上文所述,一番研究后我抛弃了 proxmox-backup-server 与 restic,最终选择了最简单的 cronab + rclone 方案,简单实用又符合我自己的需求。
同步脚本也很简单,首先通过 rclone config 手动将所有 PVE 节点加入为 rclone 的 remote,再将我的 smb 远程存储加进来(也可以手动改 ~/.config/rclone/rclone.conf)。
rclone 配置好后,我写了个几行的 shell 脚本做备份同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我的三台 pve 节点,对应的 rclone remote 名称 declare -a pve_nodes=( "pve-um560" "pve-gtr5" "pve-s500plus" ) # crontab 执行任务,需要指定下配置文件的绝对路径 for node in "${pve_nodes[@]}"; do rclone sync --progress \ --config=/home/ryan/.config/rclone/rclone.conf \ ${node}:/var/lib/vz \ smb-downloads:/Downloads/proxmox-backup/${node}/ done # TODO 上传监控指标到监控系统,用于监控任务是否成功。 |
然后手动执行 /bin/bash /home/ryan/rclone-sync-to-nas.sh > /home/ryan/rclone-sync.log 看看是否运行正常。
运行没问题后,再添加这么一个每天晚上 5 点(UTC 21 点)多执行的定时任务进行同步,就完成了:
1 2 |
# 为了均衡负载,建议分钟值随便填个奇数。 17 21 * * * /bin/bash /home/ryan/rclone-sync-to-nas.sh > /home/ryan/rclone-sync.log |
可以把运行时间调整到 1 分钟后确认下效果,如果要看实时日志可以用 tail -f /home/ryan/rclone-sync.log 查看。
如果任务未执行,可以通过 sudo systmctl status cron 查看任务执行日志,排查问题。
示例如下,主要就是在 vmbr0 网桥的 Bridge Ports 里面:
参考官方文档: SysAdmin - Network Configuration
我遇到这个问题的场景是:我的 mini 主机(GTR5)只有两个 2.5G 网卡,不太够用。而家里的路由器剩下的都是千兆网口,路由器也难以拓展网卡。 网上搜了下 2.5G 交换机又发现价格 429 起步,所以决定买两张 USB 2.5GbE 网卡插在这台小主机上作为便宜的网口拓展方案。
现在网卡有了,有两种方式可以让 PVE 识别到这张网卡:
好像 PVE 偶尔也能自动识别到网卡,就是比较慢…
如果主机自带了 WiFi 网卡,启动后 Proxmox VE 能识别到该网卡,但是无法通过 Web UI 修改它的任何配置。
那么本着物尽其用的精神,该如何利用上这张 WiFi 网卡呢?
根据 PVE 官方文档 WLAN - Proxmox VE Docs,并不建议在 PVE 上使用 WLAN,它存在如下问题:
因此仅建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 WiFi 网卡.
如果要配置 WLAN 网卡的话,官方建议直接参考 Debian 的官方文档进行配置:How to use a WiFi interface - Debian,不过这里也找到一篇中文博客:
对于个人使用而言,不配置证书好像也 ok,虽然访问 Web UI 时浏览器会提示不安全,但也不影响使用。
如果你拥有自己的域名,同时也期望更高的安全性,根据Certificate Management - 官方文档,pve 可借助 acme.sh 进行证书的申请与自动更新。
TODO
pve 的 ssh 默认是启用了密码登录的,为了安全性,建议上传 ssh 密钥改用密钥登录,并禁用密码登录功能。
详见 Linux 主机安全设置.md - ryan4yin
PVE 支持对接多种授权协议,对于个人使用而言,直接使用 Linux PAM 是最简单的。
即使是在内网,为了安全性,也建议设置复杂密码,同时所有虚拟机也建议仅启用密钥登录,所有 Web 页面都建议设置复杂密码。(特别是家里没有访客网络的时候…)
QEMU/KVM 的 PCI(e) 直通功能可以让虚拟机独占指定的 PCI(e) 设备,越过宿主机控制器直接与该 PCI(e) 设备通信。
相比使用 QEMU/KVM 提供的 virtio 半虚拟化硬件,PCI(e) 直通有如下优势:
那么最常见的 PCI(e) 直通需求有:
首先列举下相关的文档:
TODO 实操内容待补充…
PVE 使用 CDROM 只读盘(/dev/sr0)来进行 cloud-init 的配置。 在虚拟机启动后,/dev/sr0 将被卸载。
可挂载上该只读盘,查看其中的初始化配置内容:
1 2 3 4 5 |
$ mkdir cloud-config $ mount /dev/sr0 cloud-config mount: /dev/sr0 is write-protected, mounting read-only $ ls cloud-config meta-data network-config user-data |
查看其中内容,会发现 user-data 有很多参数都被硬编码了,没有通过 PVE Web Console 暴露出来,导致我们无法自定义这些配置。
比如它硬编码了 manage_etc_hosts: true,强制每次都使用虚拟机的名称作为 hostname.
如果确认有修改这些配置的需求,完全可以修改掉 PVE 代码里的硬编码参数。 通过全文搜索即可找到硬编码参数的位置,以 manage_etc_hosts 为例:
1 2 |
# 在 /usr/share 中全文搜索 manage_etc_hosts 这个关键字 grep -r manage_etc_hosts /usr/share |
直接就搜索到了硬编码位置是 /usr/share/perl5/PVE/QemuServer/Cloudinit.pm,修改对应的 cloudinit 配置模板,然后重启节点(重启才能重新加载对应的 ruby 程序),即可实现对该硬编码参数的修改。
自动化配置相关工具:
监控告警:
PVE 官方目前还未推出 ARM 支持,但是社区已有方案:
proxmox 社区比较活跃,建议多在社区内看看相关进展。
PVE 毕竟是一个商业系统,虽然目前可以免费用,但是以后就不一定了。
如果你担心 PVE 以后会不提供免费使用的功能,或者单纯想折腾折腾的技术,还可以试试下面这些虚拟化平台: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帮助本站成长」
上一篇:MYSQL导入sql文件出错,ERROR 1067 (42000): Invalid default value for ‘created_at’
下一篇:MySQL 主从复制
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34401355@qq.com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