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评论
- al2359(2年前 (2023-02-06))
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34401355@qq.com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 - al2359(2年前 (2023-02-06))
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
一提到军阀,很多人会想当然以为是民国的专有产物。实则不然,华夏文明历史有着悠久的“军阀”传统,“军阀”一直伴随历史的进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唐末五代十国、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等人,这些统统称之为军阀。只不过“军阀”,历史上称它叫“藩镇割据”。我们常说,辛亥革命并不算一场彻底的革命,它虽然推翻了腐朽满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民政府,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长达25年的民国军阀大乱斗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最直接体现。民国时期的军阀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两个时期,本文将为大家梳理北洋旧军阀时期各军阀之间的恩怨是非和国民革命的曲折历史。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只有到后期,烈度才比较大,多数战争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参加内战的军头,大多为清末军事改革中涌现的精英,对文明有追求,所以,战争行为比较文明和节制,战争破坏没有后世渲染的那么大,很多军头在割据地多少能有一些建设
老高按:谈到整整一百年前的北洋时期,人们往往一言以蔽之:“军阀混战”,谁跟谁为友?谁跟谁是敌?历史书不好好写,人们也不好好读——记住这四个字就行,就像谈到先秦时记住五个字“春秋无义战”,够了!到现在,我的脑海中也是一笔糊涂帐(仗),只大体上知道奉系直系皖系几个大派别及其领军人物,因为不知道这些人的恩怨亲疏,对后来国共之盟、之争的理解,也就若明若暗,似是而非,这一段时期,也就成为我脑海中的黑洞——对之前的晚清、辛亥似有所知,对其后中共崛起也了解得较为详细,唯独对这一段出现断层,
感谢张鸣教授,写了一篇《民国北洋时期的内战》,从1913年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写到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提纲挈领,堪称这十四五年的简明内战史,八千来字,主线分明,支脉清晰,不仅讲了战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和影响,介绍了各大政治和军事集团,而且要辅以切中肯綮的评点,张鸣确是叙事高手!读来十分解渴,万维网上有不少朋友专注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八十年代的往事,要追根探源,建议不妨读读此文,
民国北洋时期的内战
民国的北洋时期,内战近乎一种常态,人称“军阀混战”,然而,这一时期的战争,主角固然都是军人,但一概称之为军阀,褒贬意味过重,他们之中,固然有横暴的军人,但比较文明,乐意遵从共和体制规矩的,也不是没有,况且,袁世凯死后的内战,称之为混战,袁世凯在世时的战争,未必就不是混战,所以,在此,我一概称之为内战,
民国北洋时期的内战,其实在民国二年就开始了,史称“二次革命”,实际上是握有北京政府的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占据南方数省的国民党人的战争,在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交给袁世凯之后,事实上控制北京政府的北洋集团,跟国民党人一直存在着权力之争,民二大选,国民党获胜,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宋教仁的遇刺,骤然之间,使得双方矛盾和猜忌升温,虽然国民党内主张法律解决的一派,人数不少,但孙中山却对采用暴力推翻袁世凯,情有独钟,显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觉得革命党人既然可以推翻满清,再动手打倒北洋系,轻而易举,他更是误判辛亥革命后的形势,不了解整个社会不希望重启战端的情势,
国民党人在开战之前,非常夸张地张扬自己不惜一战的决心,但却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基本没有准备,真正开战之后,国民党的根据地广东,民军被袁世凯收买,不战而降,湖南也没有抵抗,有战事的地方,严格地说只有江西湖口和南京两处,江西是老国民党人李烈钧经营多日的地盘,所部林虎部一个旅,骁勇善战,湖口的战事,先后打了十几天,但在绝对优势的北洋军的攻势面前,最终还是失败了,南京先在黄兴策动下宣布独立,后来因为内部的分裂,独立取消,心有不甘的第八师官兵,在一个报人何海鸣的激励下,再次宣布独立,跟北洋军和张勋辫子军进行了数日的殊死抵抗,打到巷战,还是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事起仓促,准备不足,而且也不得人心,不仅士绅和民众不支持,当时非北洋系的地方势力,诸如湖北的黎元洪,云南的蔡锷和广西的陆荣廷,都不支持国民党的行动,黎元洪还间接地策应了北洋军,贸然发动革命的国民党人,不旋踵即落得个逃亡海外的下场,
如此轻松打垮最大的敌手国民党,并没有让袁世凯的统治进入坦途,两千多年帝制的消亡,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一直困扰着他,在共和制度下,民主政治的规则并没有建立,他也没有办法按照过去的传统,建构一个效忠结构,打败国民党之后,建立了功勋的北洋悍将们,更加难以驾驭,袁世凯将都督改成了将军,另设文官管理民政,却依然难以实现军政分治,各省的大权,依旧掌握在军人手里,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没有办法处分任何一个桀骜不驯的地方军政长官,被内政困扰的袁世凯,在一次大战爆发之后,又遭遇到了日本的进逼,二十一条(缺第五号中的七条)的被迫签订(实际签订的是《中日民四条约》,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有了重大改变,当然仍是不平等条约,——老高注),使得他原本缺失的权威,雪上加霜,
为了重树权威,袁世凯听信杨度等人的建议,尝试再建帝制,结果,给了反对者以可乘之机,史称“护国运动”兴起,民国北洋时期的第二次内战爆发,护国战争从1915年年底的帝制运动高潮时爆发,实际上到第二年的6月6日袁世凯病死,才算结束,
这场内战,主战场在四川,次要战场则是广西、湖南和陕西,在四川,虽然北洋军有兵力上的优势,但由于战争将原来四川辛亥革命后被压制的各路雄豪再度激起,而北洋军得不到当地大小军头的支持,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北洋军没有能力扑灭讨袁军,而讨袁军一时没有办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而,几个师的北洋精锐,居然奈何不了区区三千人的讨袁军,这本身就是北洋系的失败,正因为如此,各地反袁势力由此蜂起,陕西的陈树藩和胡景翼驱逐了督军陆建章,广西的陆荣廷将借道的龙觐光部缴械,湖南的北洋军唐天喜部,在讨袁军的压力和收买下,倒戈相向,北洋内部的裂痕愈发明显,段祺瑞早就不赞同帝制,而另一员坐镇东南的大将冯国璋,则态度暧昧,一时间,虽然蔡锷的讨袁军并没有威胁到北京,但坐在北京的袁世凯,却大有四面楚歌之感,
帝制取消,袁世凯也死了,战争的因素也就消除了,当政局似乎又摆回到民元,国会再度恢复之时,内战造成的地方军人割据之势已成,接替掌控北京政府的北洋系接班人段祺瑞,不仅对西南无奈其何,连同为北洋系的各地督军,也不再想中央政府解款,政令不出都门的北京政府,身为总理的段祺瑞,还要面对不肯做橡皮图章的总统黎元洪和国会的牵制,府院之间摩擦了差不多一年,最后居然因为是否参加一次大战问题,彻底闹翻,
大着胆子把段祺瑞解职的黎元洪,发现自己猛然之间陷入了北洋系的包围之中,各省再度纷纷独立,兵指北京,没有办法,黎元洪只好请似乎是众军头盟主的张勋进京调停,而带着五千辫子军进京的张勋,却认为这样的政治僵局,表明共和制度已然破产,冒失地从紫禁城请出小皇帝溥仪,宣布清室复辟,
而躲在天津的段祺瑞和他的党徒们,把张勋视为为他们解套的一个工具,在日本的支持下,几乎立即就发动了讨伐复辟的军事行动,跟着张勋复辟的北京驻军首领们,原本就是首鼠两端,在段祺瑞马厂誓师之后,旋即投奔讨逆军,成为孤家寡人的张勋,面对十几倍于己的讨逆军,拒不屈服,但战事却更像是象征性的,最后等于是段祺瑞花钱买下了辫子军的枪炮,将人员遣散,张勋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躲进了荷兰使馆,讨逆军事,儿戏式的结束,段祺瑞大获全胜,重掌政权,连此前碍事的黎元洪和民元国会,都因为张勋复辟的缘故,从眼前消失了,
张勋的部队,虽是巡防营的底子,但由于也曾在袁世凯的麾下,属于北洋系的旁系,讨逆之战,虽然规模不大,而且双方都没有真打,但毕竟属于北洋系内部的一场战争,战后,张勋的部队被吞掉了,从此,北洋系出现了第一次分裂,
复辟失败之后,北京政府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了一次大战,而日本政府换人,改变政策,开始扶植段祺瑞政府,借给段政府大笔的借款,这就是所谓的“西原借款”,因为参战,段祺瑞可以编练参战军,从而获得了嫡系的武力,由于参战,庚子赔款中德奥部分,可以不再支付,其他赔款,也得以暂缓支付,这样的话,原来仅仅靠关余和盐余,即支付完赔款之后的余额活着的北京政府,财政状况大为苏解,
恰在此时,二次革命后,由于组建小圈子中华革命党而实力大损的孙中山,放弃了小圈子,重回国民党,借德国人的支持,以护法为名,策动一部分海军,拉出一小部分民元国会的议员,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公然与北京政府分庭抗礼,
当时,占据广东的是陆荣廷的桂系,孙中山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只要北京政府不去惹桂系,不碰西南的唐继尧,这些军头,就不大可能支持孙中山,但是,感觉自己腰大气粗的段祺瑞,却执意要借机发动战争,毅然免去了亲国民党的湖南督军谭延闿的职,派自己的嫡系人物傅良佐入湘,担任湘督,随去的,还有两个师的北军,其他的北方部队,也陆续派往湖南,
此举不仅惹恼了湖南当地的军人,而且触犯了桂系的大忌,桂系一直把湖南视为南北的缓冲地带,如果放任北军兵临城下,岂非卧榻之旁睡了他人?由此,1917年8月,湖南本地军人率先反抗,然后桂系发兵北上,南北战争由此打响,
此前的内战,多少都有点名头,二次革命,在国民党是革命,在袁世凯则是平叛,护国战争,更是如此,固然参加者也有不少是为了地盘和利益,但毕竟有一个反帝制复辟的借口,至于讨伐张勋复辟,则更是理直气壮,而此番内战,南方的护法,相当牵强,北方的武力统一,也师出无名,更重要的是,段祺瑞此时并没有本钱发动战争,他没有能直接掌控的武力,段祺瑞派军队出征,实际上等于花钱买雇佣军,有多少钱,打多少钱的仗,这些北洋军,自打败国民党之后,部队的训练大幅度滑坡,战斗力锐减,各个军头,如果有地盘,就据地自肥,如果没有地盘,就吃空饷,每个军头都明白保存实力的重要性,能不碰硬,就不碰硬,
桂系陆荣廷的部队,是土匪的底子,广西人又以能战闻名,所以,桂系一出兵,在湖南的北洋军就吃不住了,损失惨重,在前线的部队不想打了,就找了个借口,呼吁和平,退出战场,这样的做法,恰好又得到代理总统的冯国璋的暗中支持,冯国璋自打到北京做代理总统之后,跟段祺瑞的矛盾日益加剧,靠近冯国璋的军头,人称直系(冯是直隶河间人),靠近段祺瑞的,人称皖系(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直皖的裂痕,加剧了前方的溃败,段祺瑞的第一次对南用兵,就这样结束了,
当然,倔强的段祺瑞,是不会这样甘心的,没过多久,他用一个副总统的许诺,说动了直隶督军曹锟,曹锟答应派他的嫡系第三师出阵,而当时的第三师师长吴佩孚,也有心借参战整合这个师,于是欣然就道,吴佩孚是北洋第二代的杰出人物,会练兵,鬼点子也多,他一出马,战况马上改观,第三师从岳州一直打到衡阳,湘桂军败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段祺瑞做出了一个有可能终身后悔的决定,他命令吴佩孚继续前进,把湖南督军给了跟着吴佩孚后面捡便宜的第七师师长张敬尧,
原本吴佩孚跟段祺瑞就有隔阂,这一下,就结了死梁子,从此而后,吴佩孚任凭段祺瑞怎么督催,再也一步不动了,坐镇湘南,把湘南的税收都拿走,同时两边收钱,一边跟南方勾搭,拿南边的贿赂,一边说是缺饷,冲北京政府要钱,弄来的钱,都用来扩军练兵,他这一个师,多出来三个混成旅和若干补充团,达到3万多人枪,不仅如此,打这时候起,吴佩孚开始高调发表主张,呼吁和平,不打内战,同时放声批评北京政府,但凡政府举措有不当之处,他一定在报纸上发通电批评,谁都拦不住,从而博得了一个敢言而且富有正义感的名声,
吴佩孚的主公曹锟,是个胸无大志之辈,他虽然是直隶保定人,但在冯国璋在世的时候,他还难说是直系的人,冯国璋死后,他成为后直系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吴佩孚,而最终跟段祺瑞闹翻,问鼎北京政府,也是因为吴佩孚,
第二代不服第一代,是个惯例,由于南北战争,段祺瑞不仅被窥破了弱点,而且被摸到了软肋,在练兵扎实能打仗的吴佩孚看来,只要在政治上有点建树,“彼可取而代之”绝非一个遥远的梦,第一代的冯国璋和段祺瑞闹了一通,最终还是不能撕破脸皮,维持着北洋团体的团结,但是,第二代的逻辑不同了,代际的更替,早晚会发生,只要替代,就一定会出事儿,
论打仗,段祺瑞其实不如冯国璋,但是,此人器局大,有政治眼光,所以,在冯段之争中,总能占上风,到了吴佩孚这里,论打仗,吴是北洋公认的常胜将军,不再话下,吴佩孚是秀才出身,文字功夫不错,身边也聚拢了一些一流的文人,如张其锽和杨史云,他们深知媒体的重要性,所以,自打衡阳罢兵,就一个劲儿地在媒体上发声,媒体总是喜欢跟政府找别扭的,有这么一个北洋系能战的师长,乐意骂街,他们当然也乐意奉承,恰好,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外交失败,又给了吴佩孚一个好大的机会,这个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学生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反日运动,使得此前段政府跟日本的密切合作,都有了出卖国家利益的嫌疑,
嗅觉敏感的吴佩孚和他的幕僚们,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整个运动期间,高调声援学生,甚至不惜发出武力威胁,最终北京政府拒绝在和会上签字,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个学生认定的“卖国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吴佩孚的威胁,
经过这场运动,段祺瑞和他的皖系已经被搞臭,而吴佩孚则成为各地学生和爱国人士爱戴的爱国将军,此时的吴佩孚,在政治上的名声和风头,已经压过了段祺瑞,所以,在运动过后的第二年,即1920年5月,吴佩孚毅然从衡阳北返,7月,直皖在北京附近展开决战,
当时,尽管接近直系的省份有8个,接近皖系的省份有11个,但真正参加战斗的,在皖系这边,主力是皖系直接掌控的前参战军,当时的边防军和西北边防军的三个师四个混成旅,在直系,则是吴佩孚亲自指挥的第三师和三个混成旅以及若干补充团,双方直接对阵的兵力,直系要稍逊一筹,武器装备与后勤供给,也是皖系占优,直系的枪炮,跟当年多数军阀部队一样,是万国造,型号复杂,供给困难,而皖系的部队,则一色的日式装备,相当齐整,
但是,边防军虽说人员和枪械齐整,但士兵都是新兵,基层军官也都是刚从校门出来的学生,而吴佩孚的部队,多为久经战阵的老兵,加上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对于军人来说,有没有经过战阵,是一个坎,一般来说,新兵得有老兵带,才容易过这个坎,否则,两下对阵,新兵的一方,就会露怯,
所以,仗一开打,只有在头三天,皖系占了一点小便宜,而后吴佩孚亲帅精锐,突袭皖军的前敌总指挥部,俘虏了敌人的前敌总指挥曲同丰,皖军总指挥段芝贵,原本就是一个酒囊饭袋,闻讯之后,仓皇逃跑,结果整个皖系军队,兵败如山倒,一共打了不到两周时间,双方死伤不过两百人,皖系的参战军以及其他参战部队,就都被解决了,原本奉系进关的两个师,在坐山观虎斗,见有便宜可占,立即加入直系这边投入战斗,也捞了一大笔,
段祺瑞和他的皖系退出历史舞台,北京政府成了直奉两系的天下,曹锟和张作霖,为了便于合作,两家还结了亲,成了亲家,但是,这种联姻,却掩饰不住两家的裂痕,直皖之战,实际上是直系一家打的,奉系只是看热闹,就捡了个大便宜,东路皖军的重装备,都被奉军夺走,这让出了大力的直军将领很是气恼,
两边更大隔阂,还在于张作霖眼里只有曹锟,看不上吴佩孚,这个胡匪出身的家伙,对于资历辈分什么的,看得很重,居然没有看出来,直系这边,曹锟其实只是一个幌子,真正担事儿的是吴佩孚,因此,在两家谈事的时候,有意无意,总是把吴佩孚搁在一边,认为吴佩孚不过一个师长,而他的手下,师长有好几个呢,没有说话的权利,这样一来,张作霖和吴佩孚的梁子,就越结越深,
当然,直奉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还是利益之争,北京政府,两姑之间难为妇,一个媳妇要伺候两个婆婆,怎么做,都是错,此时的总统,还是徐世昌,这个老官僚,是皖系的捧上来的,选他做总统的安福国会被废了,但鉴于此公北洋老人的身份,他的总统还没有变,但是以往的居中调人却做不成了,
跟皖系政府不一样,直奉控制的北京政府,一上来就闹穷,列强成立了新的银行团,宣称在中国南北没有统一之前,不再借给中国政府钱,因一战而停付的庚子赔款,又开始重新支付,直奉两家,比着管北京政府要军费,但自己统辖的地区,依旧一分钱不上交,1921年,成为北京政府迄今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不仅多数政府机关开不了工资,连北京中小学也因为欠薪而停课,靳云鹏内阁,因为向着直系,被拱下了台,换上的内阁总理,是号称财神的梁士诒,梁士诒跟奉系的关系,要比跟直系密切,虽说在弄钱方面,比靳云鹏多一些饮鸩止渴的办法,但却得罪了吴佩孚,
正好赶上华盛顿会议,日本在西方的压力下,交还青岛,但坚持胶济铁路需要中国用钱赎回,由于梁士诒内阁急于从日本获得借款,所以,要中国代表妥协,允许借日款赎路,然后仍由日本方面经营,这个事儿,被吴佩孚抓住,拼命攻击梁士诒卖国,同时策动成立一旦独立的委员会,彻查梁内阁的公债与借款的经济问题,终于把梁士诒彻底臭掉,不仅“卖国”,而且“贪腐”,而为梁士诒背书的张作霖,在电报战中,也顺便被黑,
到了1922年4月,直奉双方终于走到了战争的边缘,舆论向着直系,而张作霖自恃财大气粗,具有兵力和武器上的优势,一点都不肯退让,原本不乐意开战的曹锟,最终被迫不得不应战,双方从4月29日打到5月4日,不到一周,标准的6日战争,直系10万人,奉系12万人,奉系的重炮比直系多一半,机枪多一倍,奉系有富裕的东三省做根据地,一向财大气粗,大手笔向外购买,不仅武器装备占优,而且军饷也三倍四倍地优于直系,但是,奉系是土匪的底子,纪律一向不好,加上站前的媒体电报战,一直处于下风,跟皖系一样,仗还没打,就背了卖国的名声,所以,相当不得人心,即使一向偏向奉系的日本,对于是否扶植张作霖,也多有犹豫,更糟糕的是,土匪底子的军队,军官多是老派军人,高级将领,基本上是张作霖的把兄弟,这些人在做土匪的时候,枪法好,单兵作战能力强,但做了高级将领,不会练兵,不讲战术,部队也没有纪律,一打仗,还是老一套,领头的打着大旗往上冲,机枪和大炮,不管有没有敌人,一个劲儿地放,弹药消耗特别大,弹药缺乏,火力也不及奉系的直军,诱使对方拼命消耗弹药,等对方弹药消耗差不多了,再进攻,奉军就吃不住劲儿了,一个缺口被打开,全军溃败,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垮的比皖军还要快,战场上,到处都是溃散的奉军,只有郭松龄和张学良带领的两个旅,由于一直采用新式方法训练,还能打一点,第一波失败之后,张作霖收拢溃兵,从关外调兵,还想再战,结果仍旧一败涂地,最后要不是直系忌惮日本,不敢轻易进军作为日本势力范围的东北,张作霖还有可能把老底都蚀了,
退回到关外的张作霖,依靠东三省做基地,虽然丢了东三省巡阅使的头衔,但还是有东山再起的资本,这一点,他跟他的老朋友张勋不一样,跟段祺瑞也不一样,江山毕竟是他拉着一帮老兄弟打下来的,尽管他吃了败仗,内部没有人反叛,他的地盘还在,
痛定思痛的张作霖,开始整军经武,启用新派人物,用新式方法练兵,强调武器使用的效率,重视军事学校出来的人才,重用日本士官生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特别重用在直奉战争中表现不俗的郭松龄,郭松龄和张学良统帅的二六旅作为奉军的榜样,大力整顿军队,扩大讲武堂等军事学校,重视新式武器使用的培训,建立了自己的军工企业,建立了东北的空军和海军,一副卧薪尝胆的架势,一定要报仇雪恨,
战胜的直系,却出现了分裂,经过两次大战的胜利,吴佩孚的实力和声望臻于顶点,犯了强人得意之后的通病,只能容下无条件听话的将领,对于跟他平辈,同为北洋系第二代的杰出人士,冯玉祥和孙传芳,开始有意排斥,先是拿掉了冯玉祥河南督军的地盘,让他去做空头的陆军巡阅使,使冯玉祥所部只能在北京靠部分崇文门关税勉强度日,然后又把孙传芳派到福建,让这些北军在南方的山区自生自灭,
直系的天下,本是吴佩孚打下来的,但曹锟却依旧端着主公的架子,曹锟的兄弟子侄,对于吴佩孚根本不买账,于是,直系内部有了保洛之争,即以驻扎的洛阳的吴佩孚为中心,和在保定的曹锟为中心的两个圈子,战胜奉系之后,曹锟觉得自己该登大位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让军警赶走了被吴佩孚请出来的黎元洪,自己花大钱,收买猪仔议员,把他选成了大总统,曹锟的贿选,让一向占据道德高地的吴佩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然而,几次靠道德高调占了便宜的吴佩孚,路径依赖,却从高处下不来了,所以,在吴佩孚的影响下,北京政府的日子很难过,没办法像从前那样,跟列强,尤其是跟日本勾兑,获得财政支持,而经过两次大战之后,直系所属的部队,扩张迅猛,使得北京政府军费负担更重,因此,直系统治时期,是中国政府最穷的时刻,最难的时候,很多驻外使节,只能下旗回国,连路费都是华侨捐的,这样穷的北京政府,间接影响到了直系的武器购置,扩大了直奉之间的装备差距,
而蓄意报仇的张作霖,则建立了跟孙中山的国民党以及皖系残余势力的联系,形成三角联盟,更重要的是,张作霖收买了心怀异志的冯玉祥,1924年9月初,老派的直系将领江苏督军齐燮元与皖系的残余势力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了争夺上海开战,上海是块肥肉,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江苏,但却一直掌握在浙江督军卢永祥手里,为了抢上海,齐燮元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开战,在吴佩孚,是为了击破奉系的三角同盟,在齐燮元,则是争上海,结果,江浙打成了泥巴仗,难分胜负,结果被在福建的孙传芳从后面杀出来,抄了卢永祥的后路,从此,一颗新星孙传芳崛起,
差不多于此同时,另一颗星也升起了,却是以非常特别的方式,1924年9月15日,早就蓄势待发的奉军,大兵压境,直军仓促应战,双方在主战场山海关一线,进行了惨烈的厮杀,战争的烈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炮坦克飞机乃至军舰全部投入战斗,几十万大军反复争夺,一个阵地,每每几易其手,正在吴佩孚亲自指挥在山海关一线苦战之际,担任偏师的冯玉祥,却偷偷率领他的部队星夜赶回北京,发动政变,软禁了曹锟,正在前线苦撑的直军,听闻后方生变,顷刻土崩瓦解,吴佩孚只带了一个团,乘军舰得以脱逃,
随后,奉系和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合控制北京政府,捧出了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但是,两家很快闹翻,1926年,两家南北开打,奉系击败了国民军,湖南的内战重启,湘南的唐生智引来国共合作之后的国民革命军,占据长沙的赵恒惕所部叶开鑫向已经东山再起的吴佩孚求援,由此揭开了史称北伐战争的序幕,
这期间,南下的奉军,跟孙传芳发生冲突,奉系败绩,至此,尚有实力的张作霖、孙传芳和吴佩孚,彼此都打过仗,虽说联手“讨赤”,但根本无法配合,三人之中,吴佩孚的实力最弱,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嫡系武力的空头大帅,而吴佩孚与北伐军交战之时,孙与张都坐山观虎,他们忘了,吴佩孚虽弱,却是当年名头最响的军头,一旦他被打败,北伐军声势大涨,众多中小军头纷纷投靠,于是,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军骤然膨胀,北伐的胜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北洋时期,各地小规模的内战,无日或无,四川、湖南、两广等地,战争规模还不小,川中的内战,一直到内地内战大体结束,仍旧战火不息,直到刘湘独大之后,才告一段落,
有人将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比之为五代十国,其实,这个时期的内战,只有到后期,烈度才比较大,多数战争,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参加内战的各个军头,由于大多为清末军事改革中涌现的精英,对文明有追求,所以,战争行为,还比较文明和节制,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至少没有后世渲染的那么大,很多军头在割据地,多少还能有一些建设,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清末的状况:
上图的色块只代表大概范围,并不精确。
甲午战争,清政府各军均遭受重创,当时袁世凯极力建议组建现代化军队,但上头就是不听,袁世凯很生气。后来清帝国飘摇欲坠,寻求出路,袁世凯被李鸿章等人联名推荐,成为统领。
袁世凯本人极重练兵,主张变法,为革新奔走呼号。练兵时,他直接采用现代化设备和训练方式,聘请德国军官,从学堂里挑选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为亲信,从顺利控制了全军。军队只知效忠于袁大帅,而不知效忠于清帝国。
袁世凯的旗下,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
段祺瑞
冯国璋
在清朝灭亡之前十年,东北奉天有两伙土匪火拼,一边叫金寿山,一边叫张作霖。张作霖打不过金寿山,便撒丫子跑了。跑了以后他还当土匪头子,不过他深信当土匪成不了大事,于是想入编正规军。于是劫持了清军将领盛京(沈阳)将军曾祺的老婆,跪求将军夫人替他求情,收了兄弟们。将军被媳妇说动,收编了张作霖,使得张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
张作霖
1904年左右,日俄战争,东北混乱,张作霖从容应对,增强了军队实力,后又扩编,再去作为朝廷的人去剿匪,再度壮大。革命爆发时,清帝国东北军的几位领导上书清廷,提议实施责任内阁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革命派的意思。作为清帝国的从良小能手,张作霖奉命去干掉他们。张作霖因此夺了东北的最高领导权,张作霖是奉天来的,雅称奉系军阀。
阎锡山
同样回到清朝灭亡十年前,在山西的五台县,有个名叫阎锡山的青年,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后来他从日本留学回来,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军官,凭着出色的表现和学业成绩,他在短时间内连升几级,当上了团长。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和同盟会有交往。等同盟会起义,他也在山西响应,领军灭了山西巡抚,成立了军政府,阎锡山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都督。清朝灭亡后,他顺应时势,立即表示拥戴(臣服)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这就是晋系军阀的来源!
于是我们看:
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张学良他爹,在东北,老家奉天。
晋系军阀:阎锡山,在山西,绰号阎老西,山西简称晋。
那个时候的南方并没有效忠袁大帅的表态,本身就是独立于北方而存在。先说云南大军统领,即云南都督蔡邕!
蔡锷
蔡锷是梁启超、谭嗣同的学生。清末他兴产业办教育,整饬军队,革除弊病。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革命成功后,自然成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换做滇系军阀。
还有广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陆荣廷在职,响应革命号召反了。革命后继续留任,成为民国时期广西军阀。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
四川、湖南等地是南北军阀打来打去的地带。
袁世凯领导的庞大军团,响应南方革命军的号召,成立了民国政府。原本南方革命军是有人主张打袁世凯的,但黄兴认为根本就打不过,只能和谈。后来大家一想,真的打不过,就和谈了。袁世凯同意了和谈,不过他的条件是,革命成功后,他来当总统。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为了保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急忙出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孙中山等革命党,试图通过修宪法限制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1913年,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党席位,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以多数党党首的身份预备出任中国民国内阁总理。
为了避免大权旁落,袁世凯暗中策划于3月20在上海刺杀宋教仁,随后向英法德日俄五国发动善后大借款,扩充军队。6月,袁世凯免除了有国民党员身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职务,派遣北洋军第六军进入江西。袁世凯武力消灭国民党的意图昭然若揭,孙中山急忙从日本回国,发表第一次《讨袁宣言》,主张武力讨袁。
7月,李烈钧从上海回到江西,宣布江西独立,通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广东陈炯明也紧跟其后,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形势图
然而,看似声势浩大的二次革命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宣布独立的各省大多是名义上的独立,只看戏不唱戏,而真正支持革命的仅有江苏、上海、广东三地;另一方面,主张反袁的革命党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只能依靠支持革命的地方势力,武装力量十分有限。
二次革命主要由孙中山等革命党发起,因武装力量薄弱,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被冯国璋和张勋击败;7月28日,上海讨袁军被租界当局解散;9月1日,张勋率领的北洋武卫军攻入南京,各地纷纷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仅仅持续了2个月就宣告失败。
护国战争
1914年,袁世凯对民主心存的最后一点好感也没有了,他废了临时约法,出台了《中华民国约法》,解散了国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实现大权独揽。恰在此时,日本进军青岛,耀武扬威,袁世凯被迫接受二十一条。全国爆发了游行,以反对袁世凯为荣,以坚决革命为荣。当然这只是导火索,爆发事件出现在1915年——袁世凯居然称帝了!
南方军阀,以蔡锷为领袖,发动了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
而段祺瑞等人,居然也反对袁世凯称帝。
6月6日,袁世凯忧愤而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并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而随着袁世凯死去,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徐世昌等北洋军阀头子开始分裂,一场军阀大乱斗即将登场。
黎元洪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但北洋政府的权力实际掌控在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集团手中,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爆发府院之争。
这个黎元洪,原是湖北军统帅,革命时被革命党人逼着当了中央军大元帅。担任民国总统时,与段祺瑞就不和。但段祺瑞手握重兵,实际权力高于黎元洪。总统和总理不和,和事老是同为北洋出身的张勋。眼看段祺瑞想再次解散国会,张勋对黎元洪表示,这事儿非复辟不能解决。于是强行拥戴爱新觉罗·溥仪进行复辟大业。
张勋
“张勋复辟”很快被段祺瑞镇压,黎元洪也因邀张勋入京而引咎辞职,冯国璋接替黎元洪出任大总统。由于国会在之前的复辟闹剧中被张勋解散,段祺瑞在北京成立新政府,并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意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再造共和”,实现个人独裁统治。
段祺瑞称反对复辟为再造共和。他不止一次造共和。第一次是民国元年,南方革命军闹革命,段祺瑞联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二造共和是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公开反对,多次劝阻,可惜老袁不听。后来革命派让段祺瑞表态,段祺瑞出于对袁世凯几十年的知遇之恩,虽未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且未获任何封赏。
段祺瑞和梁启超等人成立了新政府,段祺瑞说我这是再造共和,7月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的口号,号召国会议员南下,一同对抗北洋反动政府。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然而唐继尧、陆荣廷等人并不愿意屈居在孙中山的名下,纷纷拒绝出任军政府职位,唐绍仪、李烈钧等保守派希望与唐、陆等实力派合作,也不愿就职。孙中山之军政府大元帅变成“光杆司令”,根本指挥不动西南各派军阀。
各省份都有自身的考虑,各种矛盾数不胜数。但既然要打段祺瑞,还是有人支持的。支持打击段祺瑞政府的,都自称是“护法军”。
广州军政府貌合神离,北洋政府同样内斗不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大派,开始了明争暗斗。在对待广州军政府的态度上,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张皖系势力。
10月3日,护法军和北洋军在湖南正式开战。由于南北双方的内部不和,战争刚开始没多久,各种“怪事”不断上演。
首先是直系将领王汝贤、范国璋擅自停战议和,撤出湖南前线,导致护法军轻松攻取长沙;长沙失陷后,隶属直系的湖北、江西、江苏三省都督联名通电,主张和平解决南北问题。直系在前线“倒戈”,使段祺瑞镇压护法运动的计划破产,被迫辞去总理职务。11月24日,冯国璋在正式颁布停战令。
护法战争形势图
孙中山坚决反对调和,主张将护法进行到底。然而唐继尧和陆荣廷在取得四川和湖南后,无视了孙中山的声明,于11月28日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前线各军停战。
冯国璋和西南军阀议和之后,段祺瑞联合曹锟、张作霖、阎锡山等十三省督军“逼宫”冯国璋,强烈要求武力讨伐南方护法各省。冯国璋被迫放弃议和,恢复段祺瑞总理职位,派遣直系将领曹锟和北洋新秀吴佩孚南下伐湘。1918年4月底,曹锟、吴佩孚等收复了长沙并占领了整个湖南,然而段祺瑞却将湖南督军兼省长的位置给了皖系自己人,进一步加剧了直皖之间的矛盾。
直系三大将曹锟、吴佩孚、张敬尧
苦战数月却没有拿到一点好处的曹锟、吴佩孚等人直接与桂系陆荣廷签订停战协议,公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的政策,直皖两派彻底走向分裂。
于此同时,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唐继尧公开支持改组军政府,主张遥尊黎元洪或冯国璋为总统,推岑春煊为总理,至于大元帅孙中山“则宜游历各国,办理外交”。
5月,西南军阀操纵非常议会通过修改军政府组织的法案,废除大元帅一职,改组为以唐继尧、陆荣廷等七人组成的政务总裁,实行合议制,各凭实力说话。被排挤的孙中山黯然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南北各系军阀浮出水面。
1919年冯国璋病逝后,曹锟继任直系军阀头领,与段祺瑞的皖系公开决裂,直皖大战一触即发。
为扳倒段祺瑞,直系与奉系达成同盟,吴佩孚也从湖南北上,张作霖从东北入关,一时间北京附近云集直皖两系十数万大军。1920年7月17日,段祺瑞先发制人,率先向驻守在涿县一带的直军大营发起进攻,直皖战争爆发。
1917年直皖战争前军阀割据形势
本以为是一场酣斗,结果直系新贵吴佩孚表现出了罕见的军事才能,在短短的五天内就击败了皖系东西两路大军,张作霖的奉军刚刚入关还没参加战斗,直皖大战就结束了。
7月19日,段祺瑞通电辞职,直皖战争结束,在战争中取得惊人表现吴佩孚获得“常胜将军”的美誉,成为与曹锟并重的直系头领。
段祺瑞下野后,直奉两系联合控制北京政权,但奉系在直皖战争中未出一力,却又在战后肆意抢夺皖系遗产,导致直系大为不满,新一轮的军阀斗争就此展开。
1922年4月29日,张作霖率12万奉军与吴佩孚的7万直军在山海关一带开战,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吴佩孚找准实力较弱的奉军西线,以优势兵力迂回作战,迅速击溃奉军防线,随后集中兵力与奉军主力作战,一举击溃奉军,张作霖被迫撤出山海关。吴佩孚以弱势兵力仅用七天就击败了来势凶猛的奉军,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张作霖败退东北后,为彻底击败直系,联合皖系残余力量浙江督军卢永祥以及重返广州的孙中山,结成反直同盟,南北夹击。
1924年9月3日,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与卢永祥率先在江浙挑起战争,张作霖于次日调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此直奉大战,双方共计投入了40万大军,海陆空齐上场,规模远超以往。然而,吴佩孚始终是张作霖绕不过去的坎,占尽优势的奉军竟拿吴佩孚无可奈何。10月,随着直系福建督军孙传芳北上入浙,卢永祥在南北夹击下全面溃败,潜逃日本。
在南方取得大胜的直系掌握了主动权,但是直系内部却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内斗。
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一向与吴佩孚不和,在直奉大战前,就已经和张作霖达成秘密约定。10月22日,冯玉祥趁直奉双方大战山海关时临阵倒戈,连夜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头领曹锟,并宣布解除吴佩孚一切职务。
吴佩孚得知冯玉祥倒戈后,急忙率军回援北京,奉军趁机猛攻山海关,前线直军全面溃败。山海关大败后,各地军阀纷纷落井下石,阻止江浙的孙传芳、齐燮元等直系军队北上。吴佩孚独战至11月,苦于无援,被迫从天津乘船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曹锟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冯玉祥为互相牵制,共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随后迅速瓜分了直皖两系的大部分地盘。
1925年8月,奉系将势力范围扩张至长江流域,将江苏、安徽等地收为己有。割据浙闽的孙传芳知道自己与奉系之间必有一战,于是秘密联络苏、皖、赣各省的直系将领联合反击。
直奉战争结束后军阀割据形势
10月15日,孙传芳自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兵分五路进攻上海,浙奉战争爆发。奉军自入关以来,四处抢地盘,兵力分散又人生地疏,很快被孙传芳击败,退回到山东一带。直系军阀重掌长江流域,孙传芳崛起为北洋军阀中的新锐巨头。
一败再败的奉系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奉系在入关后大肆扩张势力,许多有实力的将领都成为一方诸侯,可东北军五虎之一的郭松龄却一无所获。冯玉祥立即联络郭松龄,约定共同倒奉。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7万部将举兵反叛,猛攻奉系东北老巢,秦皇岛、山海关、锦州等要地迅速被郭松龄占领。为应对郭松龄的反叛,张作霖被迫从日本借兵,但这也为之后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埋下了伏笔。
在张作霖忙于平叛之时,冯玉祥趁机夺取了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几乎将整个华北据为己有。为了报背刺之仇,张作霖联络也曾遭到冯玉祥背叛的吴佩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抗冯玉祥。
1926年1月11日,重整旗鼓的张作霖再次挥师入关,吴佩孚也在武汉联络旧将挥师北上,此外张、吴二人还拉拢了一向以固守山西为原则的阎锡山,组成50万联军共同讨伐冯玉祥。5月,直奉联军同冯玉祥的20万国民军在北京西北方向的南口爆发规模空前的大战,冯玉祥战败逃向西北,张作霖与吴佩孚共同执掌北京政权。
经过数次大战,北洋军阀最终形成了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三大巨头各据一方的局面。而在北洋军阀大乱斗的同时,西南军阀也经过一轮洗牌。
1925年军阀割据形势
滇系军阀在六镇乱战后,龙云取代唐继尧成为滇系军阀新一任头领;桂系在两次粤桂战争后退出广东并走向分裂,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崛起,并加入到北伐序列;黔系军阀内部的经过数轮派系斗争,桐梓派周西成取代袁祖铭成为黔系首领;四川和湖南作为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斗争的前线,则长期处于混战状态。
在第二次粤桂战争后,陈炯明叛变革命,将孙中山驱逐出广东,自领粤军总司令。1925年,经过改造的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重回广州,建立黄埔军校,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随后击败陈炯明并吸纳李宗仁等新桂系军阀,成功建立起以广东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而黄埔军校的校长,就是蒋介石。孙中山去世后,由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策略,首先消灭盘踞在湘鄂的吴佩孚势力,而此时吴佩孚的主力还在华北和冯玉祥大战,以至于北伐军在两个月之内连克湖南、湖北。
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后,北伐军与孙传芳在江西、福建等地开战,相继攻克南昌、福州等地,并于1927年3月23日攻克孙传芳老巢南京,孙传芳败逃。
1927年北伐形势
就在三大军阀头子只剩张作霖一人,国民革命胜利在即的时候,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屠杀中国共产党人。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镇压了唐生智、张发奎等人领导的革命起义,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于1928年1月开始二次北伐,很快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残余势力,随后与实力最强的张作霖在山东、河北一带展开决战。
面对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张作霖撤出北京,决定退回东北,不料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继任奉系头领,并于12月29日在东北通电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战争结束,北洋旧军阀之间的大乱斗也就此落下帷幕。
尽管北伐战争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反革命行径,北伐战争并没有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反而使中国进入又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与此同时,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脚步,一场席卷中国的浩劫即将到来。
补充(一):
“北洋”这个名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了近60年,但将永远存在于中国历史长河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都与北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北洋大臣到北洋水师再到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其间充斥着中兴与没落,统一与分裂,革命与保皇,共和与立宪,忠诚与背叛。这是一个遍地烽火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年代。这段历史因此也显得格外的纷乱复杂。
具体到北洋军阀,以便理解,我们简单地划分了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洋军阀的形成(1911-1916,辛亥革命到袁世凯去世);
第二阶段是军阀混战(是1916-1926,袁世凯去世到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1926-1928,誓师北伐到东北易帜)。
理论上说,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后,中国大地上再也没有北洋五色旗存在,都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然而军阀还是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还有蒋桂战争(1929),中原大战(1930)等等。一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都不曾事实上统一全国军政军令(阎锡山、桂系、红军等)。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帮助本站成长」
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34401355@qq.com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求科学离线插件,谢谢!!!
评:改版梅林固件安装SS【shadowsocks】科学上网插件教程